全球观天下!我国居民学习参与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于2021年4-5月之间,通过网络对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以城镇常住成年人为主体的居民进行在线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学习需求和学习途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以及对公共学习资源的供给和服务、相关制度环境的评价等。调查共收集问卷6381份,有效问卷6209份,问卷有效率为97.30%。本文主要使用城镇成年非学生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样本量为5468个。其中,女性占比49.98%,18-44岁占比90.7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受调查居民自评:学习参与度处于较高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居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升。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学习内容广泛、态度积极,付费学习已经成为共识,而且学习手段越来越信息化,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特征。受调查的居民自评,学习参与度处于较高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广泛用于学习行为的定义、分类和理论框架。本研究参考国际同类调查的有关问题设计,选择读书看报(含听书听新闻)、为了当前工作或未来工作参加培训和学习、为“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社会更美好”公开发表意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等四个典型学习行为作为四个支柱的操作性指标进行调查,了解我国居民参与学习活动的频率或者程度。调查显示,“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参与度相对较高;而“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参与度相对较低,反映出教育体系中公民素养和生活教育的相对薄弱。
居民认可学习价值,学习态度积极。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学习成效显著,且有不断学习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受调查居民认为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帮助大,超过九成的居民表示愿意一生不断学习新东西。但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营造得还不够理想,仅有六成的人认为所在单位或生活社区热爱学习的人很多。同时,研究显示:学习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认为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帮助大的居民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大的比例达到86.36%,远高于认为学习成效小的居民。
越学越想学。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社会地位等较高的群体学习的效能感更为显著。相较于受教育程度为中等及以下群体,研究生群体认为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帮助大的比例高了12.59个百分点;相较于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相应比例高了11.41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帮助大的比例也比目前无工作者高了10多个百分点。可以说,学习给人带来了益处,也使获益的人更认可学习的价值。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想提升学历、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比例越高。与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居民相比,受教育程度为中等及以下的居民想提升学历和文化素养的比例分别低了15.09、22.52个百分点,有可能与其学习的预期效用不高有关,也可能是基础学历较低导致学历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较大。
网络是居民日常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上、线下8个学习途径选项中(限选3项),62.82%的居民偏好利用网络(不含课程、培训)进行学习,超过一半(54.33%)主要通过课程、培训(含网络渠道)进行学习,42.94%的人主要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材料进行学习,还分别有36.56%和27.01%的人主要从工作实践和生活经历中学习,也有一定比例(30.12%)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进行学习。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主要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材料以及课程、培训(含网络渠道)进行学习的比例越高;而居民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主要通过生活经历学习,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进行学习的比例越高。学习途径在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的差异,是提高学习资源供给效果所应关注的问题。
为自身学习付费成为社会共识。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城镇居民多数有积极的付费学习行为。受调查人群中,过去一年,仅有少数居民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花费,94.70%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有学习支出,如,买书、购买会员、培训费等,为知识付费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职业地位越低的居民没有为自身学习花费、花费较少的比例越高。分别有28.13%的老年群体、15.87%的中等教育及以下群体、21.54%的低收入群体、21.84%的目前无工作的人群其过去一年的学习支出为0。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即使没有学历和职业提升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也会有文化娱乐方面的学习需要,所以学习支出低主要是经济能力低造成的。
家庭教育指导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居民学习需求取决于人生发展阶段。居民主要学习需求与其所处的职业发展、婚恋育儿、离退休等人生阶段显著相关。与其他年龄段居民相比,25-44岁居民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主要学习需求的比例较高,比例为24.35%。
二、居民参与学习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仍旧面临着一些学习资源供给和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
公共学习资源供给及其服务便利性有待提升。网络便利性获得居民的肯定,反映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就。超过九成居民表示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网获取信息。除网络较为便利外,统计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一半以上居民认为去往本地教育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公共交通、开放时间、使用手续有待更便利。
低收入群体的公共学习资源供给格外需要关注。调查显示,低收入群体比较依赖公共学习资源的供给。而关于公共学习资源能否满足居民需求,有41.33%的调查对象认为本地教育、文化活动场所的数量能满足需求,41.19%的人认为本地教育、文化活动场所组织的课程和活动内容能满足需求,51.11%认为本地图书馆(室)、书店、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图书能满足阅读需求,62.43%认为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能满足需求。低收入人群和无工作者的就业环境较差、社会地位较低,在职业培训、发表意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都处于相对困难的状态。而无工作者四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群体。
调查显示:居民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认为经济困难阻碍其学习的比例越高,其中,受教育程度为中等及以下的居民较研究生居民高了17.04个百分点,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的居民较月收入万元及以上的居民高了26.23个百分点;目前无工作,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认为主要阻碍因素是经济困难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居民。因此,居民社会阶层与其学习障碍呈现出“低社会阶层,高学习经济困难”的特征。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能否满足学习需求的直接调查显示,总体上,72.31%的居民认为能满足,但是也有近三成(27.69%)认为一般或不能满足。分群体来看,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收入等越低,居民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满足情况一般的比例越高。受教育程度为中等及以下的居民中,有49.53%认为一般或不能满足需求,比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居民高了29.84个百分点。目前无工作的居民认为一般或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为41.38%,分别比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高了22.05个和19.60个百分点。中低收入居民认为一般或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的比例超过四成,明显高于高收入群体。
(作者任春荣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课题主持人,课题号:GYH22020009。郝静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