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头条丨甲骨、简牍等首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亮相
1月13日,记者在“居延汉简”专题展上拍摄。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月13日,一名女士走出“敦煌遗书”专题展。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月13日,记者在“居延汉简”专题展上拍摄。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月13日,记者在“敦煌遗书”专题展上拍摄。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月13日,“明清档案”专题展出的明崇祯七年(1634)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1月13日,“殷墟甲骨”专题展上的“甲骨2174”。左上为甲骨文“兔”。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这是国家图书馆地铁站内展出的殷墟甲骨展板(1月13日摄)。国家图书馆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主办的M地铁·图书馆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活动。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内的展区,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预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