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里探共富
“去年,经营性收入翻了一倍多,预计能接近120万元。眼前的大棚功不可没,直接贡献了40多万元。”说起村集体经济的“成绩单”,浙江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党委副书记董健眉开眼笑。绪塘村老百姓靠种草莓致富,去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有望超过4.6万元。“过去总说民富村贫,这下终于有望摘了这顶‘帽子’。”
村“两委”班子高兴,租客们同样喜上眉梢。“85后”退役军人吴金挺转业后,先到了乡镇上班,“铁饭碗”不端,去年跑回村里种草莓,总共租了16亩地,一季草莓加一季玉米,正好轮作。“一地两收,算下来亩收益有六七万元,刨去各项成本,收入肯定比往年好得多。”
(资料图)
建德草莓种植已有40年历史,发源地就在杨村桥镇。全镇三分之一农户从事草莓产业,早在30多年前就首创“稻莓轮作”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绪塘村则被誉为“建德草莓第一村”,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庄。
与过去一家一户流转土地盖大棚不同,绪塘村这回新增的245亩草莓园采取“标准地”模式,即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由村集体将闲置、抛荒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由政府投资完成土地整理、路网沟渠、大棚搭建等基础建设,建成标准化基地后,统一租给第三方主体。去年建成后,像吴金挺一样的租户有40多户。
对承租户而言,不用再从土地流转、项目申报、基建建设等做起,直接拎包入驻,既大大减少了一次性投资,可以轻装上阵,也缩短了周期。据了解,每亩年租金2500元,只要再亩均投入两三千元,辅以补光灯、喷滴灌、地膜等,即能投入生产。
对村集体而言,政府投入的项目资金等于是固定资产,接下来每年都会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进一步夯实,也有更多能力为百姓谋福利、优服务,为未来乡村发展做配套。
对政府而言,则为产业升级找到了新抓手。据了解,这些大棚未及完工,询问者便络绎不绝。招商变选商,就得有门槛:得要有实力、有情怀、有理念,要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敏感,能够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都得兼具。
短短一年,新落成的草莓园里,22个国内外新品种亮相试验。水肥一体化、清洁化栽培、数字化应用等随处可见,有个大棚甚至还采取了特制保温槽基质种植。眼下,产业势头再起:村里建完标准化草莓分拣中心,还在谋划冷链集配公共服务中心、科创大楼组培苗基地等。
2022年,建德投资了2亿元,建成8个区块3760亩草莓“标准地”,目前,其数量达到5090亩,而整个农业“标准地”有3.5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为农增收超过1.5亿元。接下来,建德准备将“标准地”经验复制到粮食、茶叶、蛋鸡、农房等领域。
新年伊始,各地已闻令开动。在钦堂乡谢田村,冬闲不闲,正紧锣密鼓赶工期,平整完土地后,抓紧路网沟渠建设,以便在春耕前交给种粮大户王运。村党委书记李晓伟说,自从关停了矿山,村集体经济一落千丈,如今1200亩地转化为“标准地”后,不仅可带来近3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还能为今后走农旅融合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粮二代”王运同样颇为看好此地,设施完备、集中连片,告别“插花田”后,更多农机有用武之地。在党建统领下,接下来,她与村集体关系更紧密,不光给农户带来租金,还愿意多提供就业岗位、多带动农货网销,同时通过研学为村庄添人气。
根据计划,今年,建德将再启动40个以上农业“标准地”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5亿元,建设万亩共富茶园、蛋鸡生态养殖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并深化“股金+租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实现村更强、民更富,同时打造一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带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