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文:一季度经济超预期回升 专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王硕)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工业、投资、消费、就业等核心数据揭晓。中新社当天举办“国是论坛:2023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专家,对经济形势进行解读。

积极信号明显 需求订单支撑外贸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表示,透过3月的外贸数据,可以看到一系列积极信号。例如,新兴经济体支撑外贸增长,将对“稳外贸”发挥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产品对外贸出口的增长拉动作用显现等。


(相关资料图)

他分析认为,3月份外贸表现较为抢眼,主要原因在于春节后复工复产较快、各地全面开工。同时,也说明外部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还在,需求订单支撑了外贸发展。

展望未来外贸发展形势,他强调,除了新兴经济体市场之外,还要关注欧美市场容量,“如果欧美市场份额下降,未来是否会对外贸增长带来影响”。

霍建国表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市场潜力巨大,潜能尚未完全挖掘。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关键要注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所起到的作用。

精准发力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5%,增长势态较强、经济潜能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推动经济回稳向好。但扩张的财政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

这具体体现在:调整支出结构,更加精准,资金流向保民生、补短板、强弱项。同时,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压缩一般性支出,把资金挪出来、腾出来,用于基本民生保障。再加上资金直达等改革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支出规模等,对提升消费、拉动投资等都有较大帮助。

白景明认为,近年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逐渐增加,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其中“保民生”多数会转化为消费。

他表示,专项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大,政策效用明显。此外,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仍然较大。现行税费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增长,体现了政策稳定性,精准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

展望全年 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主拉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指出,今年以来,接触式服务业和聚集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流动型消费行业快速回暖,展望全年,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而居民消费物价仍稳定在合理区间,呈现小幅温和波动走势。

郭丽岩说,当前各地因类施策,采取大量“组合拳”式促消费的政策,包括培育和扩大相关重点商圈,服务消费的扩容提质,聚焦热点节假日和热点场景出台促消费“大礼包”式的举措,效果明显。尤其一些优质文旅项目对远程游客吸引力增强,也助力消费恢复势头。

数据显示:一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6.9%,处于高位景气区间,其中零售、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这一类消费加快恢复带动了服务业相关用工和收入,接触式、流动型、聚集型服务业和消费同步恢复,带动就业和收入稳步回升。

同时,一季度大宗商品消费也有诸多亮点。汽车作为大宗商品的风向标,3月汽车销量超过240万辆,同比增速接近10%,说明当前车市当中刚需、改善性需求等有效需求正在释放。

她强调,在市场发力的同时,政府还要做好更多保障工作。比如加大助企纾困政策力度,紧扣消费者急难愁盼问题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下一步,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尤为关键。“重点要让居民家庭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意消费。这就需要在基本公共品供给以及兜底保障方面做工作。”

今年经济会呈现出复苏态势

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赵扬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会呈现出复苏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源于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经济环境优化后,从供给到需求,中国经济内生增长改善,包括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会有较快恢复,即便需求方面可能会稍慢,但也会有显著复苏,特别在服务业上。

其次源于前期宏观政策起到良好效果。赵扬指出,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较为积极有力,尤其值得关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协同作用加强,现在货币供给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财政贡献。

第三来源于政策面执行,尤其是地方经济政策落地。赵扬认为,地方政府的举措保证了很多经济政策落地,对当前经济增长动能有较大恢复作用。

基于这些原因,他对当前短期经济形势维持比较乐观的判断,“今年总体经济增速不会太慢。”

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4.5%,这是一个超出预期的数字。”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宗良分析认为,首先,从发展势头上看,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经济数据慢慢走高,在这种背景下,不确定性逐步减少,呈现出数据不断向好的新态势。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消费回暖超出预期、出口超出预期、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的态势。

他认为,“明天要更好。”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至少7%以上,全年可实现同比增长5%左右的目标。

但宗良也提出,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要针对相关风险点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合力,稳定经济增长基本盘。

底部已过 房地产市场城市间分化可能加剧

在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柴强看来,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市场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购房者、投资者信心有所增强。“可以说房地产市场的底部已经过去,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困难阶段也应该过去了。”

柴强指出,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回暖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此前因新冠疫情影响而推迟或累积的购房需求,在防控政策调整后,出现相对集中释放。二是近段时间,一些城市在金融、税收、限购、限价等方面的调控政策明显放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款比例降低等,一系列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措施发挥了作用。三是各地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一些购房者可以放心买房,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展望未来,柴强认为,城市之间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态势可能加剧,在人口净流入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差别可能越来越大。

他指出,未来房地产市场前景仍然非常广阔,主要是在租赁等领域。他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大量增加,住房总量已与住房需求基本平衡,但是存在结构性不均衡。因此,未来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可能还会有所萎缩,这其实是市场转型升级的体现。

他强调,房地产业并不等同于开发经营,开发经营只是其中一部分,转型升级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前景更加广阔。以住房租赁为例,近些年快速发展,未来预计新市民、青年人还将以租房为主。等到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5%时,全国城镇可能有1/3的人口租房住,将近1/3的收入用于住房租赁支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