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超、李文娜夫妻:在大漠戈壁书写最美青春
徐乃超、李文娜夫妻和被帮扶牧民 受访者供图
徐乃超是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戍边夫妻警务室一级警员,32岁的他已经在阿拉善坚守了14个春秋。2022年2月,根据上级安排,徐乃超携新婚妻子一同奔赴离家近400公里的边境线,在戈壁滩建成“戍边夫妻警务室”,负责103公里边境线和3145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巡逻管控工作,还承担着方圆30公里内牧民的走访帮扶任务。面对困难和危险,徐乃超从未退却,并先后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这种自豪感,以前从未有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月时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阿拉善左旗依旧寒意阵阵。在与蒙古国交界的戈壁深处,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外,牌匾上写着:“戍边夫妻警务室”。
初夏的清晨,国歌响起,警务室一级警员徐乃超完成了只有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他一丝不苟地把旗子升到杆顶,拴好绳子,向国旗庄严地敬礼。以往,升旗仪式由他和妻子李文娜两个人完成,最近他刚把即将临盆的妻子送回娘家待产。
夜深人静时,茫茫戈壁滩上,只有呼啸的风声作伴,徐乃超看着床头的婚纱照出神。这个警务室,既是徐乃超的工作地,也是他的家,他和妻子已经在这里驻守了1年多的时间。“从恋爱到结婚,我们俩一直聚少离多,这一年多时间,日子虽然艰苦点,但因为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挺知足的。”徐乃超说。
2022年初,得知阿拉善边境要建设警务室的消息时,新婚不久的徐乃超主动申请前往一线,“工作15年,除了有一年其他任务,一直在边境,有感情了。”李文娜原是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指挥中心的一名辅警,得知丈夫的决定后,她也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和丈夫一起去戍边。
从此,在传唱着“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深处,又升腾起一缕炊烟,神圣庄严的界碑前多了两个年轻的身影。由于警务室初建,各项保障设施尚不完善,“五间砖房支口锅,两人一狗一台车”就组成了整个警务室,夫妻二人共同承担起103公里边境线和3145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边境管理和治安管控任务。
除了尽快熟悉辖区里的一切事务,走访帮扶牧民也是徐乃超和李文娜的重要工作。“刚来那天,进门屋里特别暖和,邻居大哥恩图格日勒提前给点好了锅炉,还给我们拿了不少饺子。”徐乃超说:“牧民们的淳朴好客,让我心里温暖的同时,也对未来开展工作有了信心。”
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成了李文娜眼前的一道难关,“我倒是习惯了,但文娜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平日,夫妻二人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要到10多公里外去拉,“洗完脸的水洗脚,头发不敢洗,洗澡更是‘奢侈’。”除了用水困难,仅有的风力发电只够维持几个小时的夜晚照明和冰箱使用。手机通信全靠信号扩大器维持,离开警务室几百米便信号全无。遇到沙尘暴,夫妻二人甚至要戴着口罩入睡……
“偶尔想喝个饮料、吃个零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干点其他事转移注意力。”李文娜笑着说,尽管条件艰苦,随着和徐乃超执勤次数的增加,她也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这个地方。“我们负责的辖区只有8户人家,旁边只有一户邻居,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能为他们做点实事,这种自豪感,以前从未有过。”李文娜说。
从“外来客”到“贴心人”
因为道路颠簸,牧民们戏称当地的路为“搓板路”。徐乃超给自己规定,至少每个月走完一遍他们负责的103公里边境线。“慢慢就习惯了。原来戍边的民警条件多艰难,我们现在还有辆皮卡,方便多了。”
浇树、喂羊、剪驼绒……徐乃超和李文娜从啥都不会到轻车熟路,从语言不通到能听懂关键字,夫妻俩进步很快。“我们警务室的工作,不少都是牧民们家长里短的琐碎事。但把这些事处理好,也不是容易事。”徐乃超说。
辖区内生活着的牧民以老人居多,徐乃超夫妇承担着对他们的走访帮扶任务。“大漠地广人稀,牧户间往往相距二三十公里,一天最多能走个五六户。”徐乃超说。
警务室唯一的邻居恩图格日勒和70多岁的母亲在牧区放牧,妻子则陪孩子在城里上学。春季最忙的时候,恩图格日勒总因为缺少人手而发愁。今年春天,徐乃超和李文娜来帮忙,恩图格日勒每天都能赶回家为母亲做饭。为了表达感激,他也常给徐乃超夫妻送点饺子、油条。
今年3月的一场沙尘暴席卷戈壁滩,徐乃超夫妇在警务室戴上口罩也呛得不行。这时牧民焦多文打来电话,说家里的羊还未归圈,担心走丢,夫妻俩看着外面的天气,毅然开上警车前往救援。
“我们找到羊群时,它们都卧在一处山坳里。那天风太大了,漫天黄沙,羊受到了惊吓。”对于这一点,徐乃超很有经验,他用力拍打着每只羊,同妻子与前来支援的民众一起顶着沙尘暴将羊群驱赶回羊圈。
后来,徐乃超了解到,焦多文夫妇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加之年事渐高,家中很多重活都没人干。“我们就和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没事就过去看看老两口,送药、喂羊、剪毛、修圈,有啥活儿就干点啥。”徐乃超说。
边疆地区位置偏远,最近的医疗机构也在85公里以外。一天,一位老人打电话求助,说是连日的风沙天气让老人感觉心悸气短。听到这个情况后,李文娜夫妇俩立即带着药品和氧气包赶往老人家。
李文娜原是医学专业毕业,虽然从警,但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派上了用场。她帮老人插上氧气管,老人的症状随即得到缓解。“虽然语言不通,但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表达感谢时,我特别自豪。”
此后,为了方便群众看病买药,徐乃超向上级申请成立爱民医疗室,并配备基本医疗器材,针对牧区常见病购置药品,免费发放给牧民。
年逾古稀的辖区牧民敖云高娃患有慢性疾病,经常要到市区做理疗,来回170公里的“搓板路”耽误了农活不说,病情也没有得到缓解。徐乃超了解情况后,将老人接到医疗室,由李文娜为她做理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老人的病情有了好转。
“现在我们一有事,都习惯先打警务室的电话。”当地很多老人笑着说。在无数次的帮扶走访中,徐乃超夫妻俩也很快从“外来客”成了牧民们信任的“贴心人”。
“等孩子大点,我还来”
今年大年三十,阿拉善银根边境派出所接到一位大车司机的报警求助,因车内燃油耗尽,汽车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滞留5个多小时,当时夜间气温低至零下20度,司机饥寒交迫。接警后,怀有身孕的李文娜不放心徐乃超独自前往,执意跟随。他们带着柴油、热水、应急食品等前往事发地点,由于当地没有信号,他们在无人区寻找2个多小时后才找到大车司机,返程时已是凌晨2点。
“这边购置生活物资确实太不方便了,我们平时都会多准备一些,就怕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徐乃超说,“后来我们索性就开了一个便民商店,多买些米面粮油、日用品等,多少钱买的多少钱卖,牧民们也省去了交通费。”
如今的夫妻警务室,虽然只有5间砖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民卫生室、红十字救助站、便民图书室、便民商店、便民快递点应有尽有。在阿拉善盟工会的指导下,夫妻二人还成立了“职工小家”,从此牧民帮扶服务工作也有了据点。
自从“职工小家”成立后,这5间砖房渐渐成了边境辖区的中心。夫妻二人只要没有巡逻防控任务,小院里总会迎来访客,“家长里短、大事小情,他们都会来这里找我们帮忙,我们心里也挺高兴的。”
“徐警官,边境线附近有一辆可疑车辆,你快来看看。”“徐警官,我今天经过了边境线,一切正常。”在给予牧民们关心关爱的同时,徐乃超夫妇也在收获着关爱和感动,牧民们也在用他们的方式,尽心尽力地帮助夫妻俩守护边境安宁。
和妻子李文娜来到大漠戈壁的一年多时间,徐乃超喜欢在沙尘暴过后带着她去看黎明,“这是大漠最美的时候。”徐乃超知道,妻子喜欢浪漫,但牧民们的需要如今成了她最大的牵挂,“这些天她回娘家了,总问起牧民们的情况。我们商量着,等孩子大一点,她还过来,将来把我们的戍边故事讲给孩子听。”
《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30日第11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