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这里的山区何以村强业兴?

熟悉山区农业的都明白,山地刨食何其难。大量劳动力外出,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孤寡老少,一问谁来种地?土地巴掌大,又高度碎片化,二问如何种地?规模小、技术粗放,机械难有用武之地,三问效益何在?


(相关资料图)

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尽管土地资源紧张,却以高效生态农业见长。地处浙江省中部地区的浦江县,就是个典型的山区丘陵县。记者发现,近年来,该县山区地块成了“香饽饽”,尤其是锚定高附加值的蔬菜瓜果后,不少基地亩产达到两三万元,效益颇为可观。

高山种蔬菜,消费者一听多有兴趣,愿为生态尝鲜买单。可关键是,蔬菜种植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具一定技术门槛,还有种出来后“怎么卖”的问题。对此,浦江县有个“三分六统”法,施行已有六年之久,成了破解问题的“金钥匙”。

为何要提“三分六统”?

“好不容易招来的几个主体,投入也不低,可两三年光景,就打退堂鼓。扶持一家,倒闭一家,真是痛心!”说起十年前的场景,浦江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安忠至今仍惋惜不已。作为蔬菜站的老站长,他明白,并非蔬菜不挣钱,而是模式有问题。

跟很多山区县一样,浦江县耕地捉襟见肘,人均才0.34亩。地理条件差,种粮难挣钱,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却十分适合种高山蔬菜。许多工商资本,尤其是青年乡贤,也是看到了市场前景,在政府引导下,纷纷回来种菜。规模大的采取雇佣制,规模小的自产自销。

王东升回到浦江。他过去在外从事废品回收业,心里却装着农业梦,一股脑将所攒300多万元,尽数投在了浦南街道朱云村。几十个大棚拔地而起,萝卜青菜啥都种。因为自己不懂技术,只能请人干,每年劳务支出就不少。

头三年,连年亏,满腔热情被挫去大半。王东升发现,固然有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抬升的原因,但症结还在效率低下。不同于工厂的八小时工作制,地头生产看天吃饭,用不用心、专不专业,对后续的产量、品质有着直接关系。雇工制的弊病就在于此: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就拿磨洋工举例,老板哪管得过来。

老板们满脸愁容,小农自产自销也不明朗。小打小闹,自然难成气候,什么价高,就跟风种什么,尤其是产品优质率不高、市场对接能力差,收入忽高忽低,很难有保障。

在高安忠看来,产业化经营一定要有现代农企。这支队伍起点高、善经营,能够形成相对集聚效应,对市场更敏感、对品牌更执着,但并不意味着大包大揽,关键还在于组织化带动,与小农散农形成合作关系,并通过利益联结“一荣俱荣”,方为现代农业出路。

“实际上,中央提出的‘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山区而言尤为如此。山区共富,产业兴旺是基础。对于小农,无法消灭,也不能取代,得通过生产关系的再调整与再优化,既适应当前发展需求,又使其更好接入现代农业轨道。”面对记者,浦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军峰进一步阐述。

2017年,“三分六统”在浦江县应运而生。“三分”即分户管理、分户采收、分户结算;“六统”则为品种、育苗、移栽、肥药、品牌和销售的“六统一”。“目的很明确,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着不合算的事统起来,把统起来干不好、干着不经济的事分下去,实现企业与农户之间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利益共享。”徐军峰说。

统分如何结合?

光看名字,“三分六统”抓人眼球,细看内容并不新颖,有点类似于过去的订单农业。但记者发现,浦江县的探索不止于此。这其中,政府的系统化集成赋能,以及村集体的加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塘村是杭坪镇地势最高的一个村,种的番茄口感出众,在方圆百里颇具名气。2017年,当时还是村委会主任的陈霞坚成立了怡康家庭农场,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番茄。

“三分六统”让陈霞坚少走了很多弯路。最初,其模式就设定为:农场负责基础设施、肥药管理、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只需按标种植。根据县里政策,立项获批成为“三分六统”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示范基地后,陈霞坚除了收到一笔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后,基地建设、大棚搭建、统一育苗等均有相应奖补。

都是种番茄,陈霞坚很快发现了规模连片带来的好处。山区土地散,过去两三亩,谁都不会想着去买机械。现在面积大了,光靠一把铁锄肯定不行,小型拖拉机、锄草机、番茄分级筛选机都纷纷添置起来,签约农户可免费使用。

还有品种选择方面,之前都是盲目跟风种。现在,陈霞坚三天两头跑展销会、逛菜市场,考察市场需求,再来统筹安排生产。她还时不时把省农科院专家徐明飞请过来,指导农户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好品种加好技术,长出来的番茄个个顶呱呱。

“最关键,优质更要优价。有了这个体系,我们就有底气。”陈霞坚说,这几年,不管市场行情如何波动,农场所产番茄每斤批发价都在3.5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对农户而言,只要品质达标,产量越高,收入自然越多。“你看这个礼盒装番茄,主供中高端市场。现在,‘杭坪云顶’的招牌越打越响哩!”

在浦江县,像怡康家庭农场这样的“三分六统”模式示范基地总共有11个,示范面积达到5100余亩,带动720余户农户,其平均收入从前几年的每亩8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6万元,最高可达3.2万元。表象之下,关键是浦江县找到了山区现代农业的抓手,这一个个示范基地就是承接政策的最佳载体。

怎样看待深层次价值?

去年试种10亩,今年扩种到50亩。别人都说前吴乡墩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陈超胆子真大。实际上,她并非盲目扩种,而是根据订单匡算出来的结果。话说这50亩,本村只有15亩,剩余全从周边三村流转而来。

墩山村是浦江最小的行政村,只有572人。这些地还是整出来的,过去没人种,一直处于抛荒状态。去年,村干部齐出工,花了3万元平整土地,挖出路网沟渠。种点啥?经过高安忠的牵线搭桥,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拉飞南瓜”在这里安了新家,原因是简单好种。

没想到,去年天气干旱,产量低了些。陈超年纪轻、善传播,未及南瓜成熟,就拍抖音、发朋友圈,询问者还真不少。她又跑单位食堂搞推销,订单在手,才能不愁。南瓜很快销售一空,刨去各种开支,净收入有3万多元。

“接下来,我们也计划引入‘三分六统’模式,展开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分红合作,既让村集体有稳定收入,也带动闲置劳动力增收。”陈超告诉记者,今年已有不少村民开始在自家地里试种“拉飞南瓜”,荒废多年的土地由此焕发生机。

这两年,浦江县共完成了“非粮化”和“非农化”专项化整治超过1.8万亩,其中一半多属于抛荒地。眼下,县里通过标准地改革,由村集体集中流转,并按一定标准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再与经营主体或农户形成股份合作。如此一来,地不荒了,产业迈向高质高效,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得以壮大。

“三分六统”在浦江不只是生产关系,更是一种组织变革。代表集体的村级党组织作用愈发显著:对上,承接各种项目资源、政策导入,再通过与经营主体的合作,找到了适合山区的强村之路;对下,组织闲置劳动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严密合理的分工体系,大大降低了单家单户独自闯市场带来的经营风险;对村级党组织而言,治理与发展实现有机协同,还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党建联建实现更高层级、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发挥“统”的价值。

现在,除了蔬菜,“三分六统”模式正加速应用到葡萄、花卉、草莓等更多产业。徐军峰认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走到今天,设施化、集约化与规模化才是现代农业的主方向,“三分六统”恰好提供了统分结合的实现路径,同时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与农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农户、村集体实现了共赢,可谓走出了一条山区共富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