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消息!中德农业专家赴江苏苏州考察智慧农业试点 学中国智慧 促中德合作

德国农业专家观看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的模型。

收菜机器人在温室大棚里灵活穿梭,监控中心里各池塘大闸蟹的生长情况尽收眼底,数字乡村客厅里刚办完存款业务的村民,转身便能到诊疗室与值班医生交流身体状况,被良田环绕的“苏小花”咖啡厅每日都能迎来无数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正如诗中所言,“吴中好处是苏州”。

江苏省苏州市地处长三角中部,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虽然农业仅占苏州经济总量的不足1%,但作为智慧农业国家级改革试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苏州农业智慧化程度位于全国前列,种植业、养殖业、乡村建设、乡村文旅等产业技术及设备先进。六月初夏,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及中德农业中心的农业专家,就智慧农业发展及中德智慧农业合作赴苏州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


(相关资料图)

智慧种养:节本增效控污染

“考察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昆山市、吴江区的两家智慧养殖示范园。管理者不仅重视科技的运用,而且重视水净化,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中德农业中心专家艾娃(Eva Sternfeld)说道。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实时动态监测每块池塘的水体温度、PH值、氨氮浓度等指标,不仅能够在监控中心的大屏上看到,也会实时反馈在每位养殖户的手机上。”昆山市巴城镇阳澄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润向考察团细致介绍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智慧养殖设备的应用情况,“我们出售的每只蟹上都有特殊的‘扣’,扫描蟹扣上的二维码就能溯源产地信息,甚至能够精确到具体养殖户。”

吴江区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通过陆家港等河道将太湖水引入园区池塘,尽可能还原太湖中自然生长的环境,进行生态养殖和育肥太湖蟹。吴江区七都镇副镇长包修瑞说道,“园区采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计的尾水净化处理工艺,通过生物、物理等方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既减少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又保障了太湖蟹的品质。”

除了大闸蟹养殖,在种植业方面苏州智慧农业的技术、设备也十分先进。中荷两国联手打造的陆家未来智慧田园A+温室工场采用悬吊式椰糠无土栽培技术、自动化盘床潮汐灌溉技术、深液流(DFT)营养液池栽培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配合采摘机器人、采摘车、无人搬运车(AGV)等设备实现了智能监测与生产。据负责人介绍,温室工厂的成本在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节水节肥效果可观,同时,极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支出。

种养结合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醴飨田有机农场的鱼菜共生系统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技术进行了整合,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清澈,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氮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养分,这套从以色列引进的系统能将养鱼的尾水经过硝化处理后输送到水培种植槽,为植物所吸收。”据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传统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每年可以节约种植成本30%,养殖效率提高近20倍。

智慧乡村:集成服务便民生

线上平台重构乡村空间,线下客厅汇聚村民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极大便利了元荡村村民的生活。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元荡村辖区面积4.67平方公里,现有户籍808户,222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800人。“针对乡村空心化现象,我们建立了数字乡村客厅,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数字服务。”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冬林介绍道,“在我们的客厅里,老年人不仅可以观影、读书,也能接受中西医诊疗、心理咨询、免费体检,办理存取款、医院挂号预约等业务。如今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志愿者们也会帮助操作困难的老年人登记自家农产品信息并进行售卖。”

“江村通”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小程序集合了党建引领、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四大模块,提供了宴会厅预定、农产品展示、公租房管理等服务。“为了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我们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与积分挂钩,积分可用于兑换卫生纸、洗碗巾、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王冬林表示,积分制提升了百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村民们可以轻松通过小程序获取各种信息。”艾娃表示,德国很多农村也会提供便民服务,但不及元荡村这样便利。“通过这种方式,村委会也可以发布诸如植物病虫害防治、疾病管理等信息,供村民们学习。”

文旅融合:景秀人杰迎客来

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每到节假日,很多来自苏州市区、上海、浙江的小孩会来到我们的研学基地体验割水稻等研学活动。这些咖啡厅为家长提供了休憩的场所,坐在湖边喝着咖啡,吹着风,工作的疲惫一扫而空。”吴江区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的负责人介绍道。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意味着农民搬到城镇里,把农村提供给城市生活的人。这样乡村就变成了一个虚拟的空村了。”中德农业中心专家白闵琦(Michaela Böhme)认为,长期生活在村里的村民应该加入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游客带来的收入与投资应更好地惠及村民,为村民提供发展的空间。

曲水善湾农文旅综合项目自2021年筹建至今,共为村内提供了20余个就业岗位,为村民创收合计约80余万元。据悉,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当地及周边村民共荣共生共同发展,不仅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也为村民提供了免费体检、年节礼品等福利,同时举办送戏下乡、村民厨艺大赛、善湾小吃制作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

携手未来:优势互补促合作

当下,虽然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快车道,德国智慧农业4.0发展平稳,但两国在普及和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德国和中国乡村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艾娃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既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契机,也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阻碍。“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农村如何为年轻人创造发展的机会,是德中两国都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德国很多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欠佳,需要升级基站或网络设备。德国目前也在做很多帮助农村进行网络连接的项目。”中德农业中心专家艾博(Ahmatjan Rouzi)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互联网设施可能成为德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数据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才能变得更加准确。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在数据保护方面存在很多限制,人们不愿分享自己的私人数据,政府及科研机构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存在着更大的阻碍。”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农业系统与技术讲座教授延斯(Jens Fehrmann)提出了关于数据量、数据精度及数据安全的担忧。

“智慧农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白闵琦说道,“在发展智慧农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引进技术、设备进行解决。只有当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够提升,智慧农业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艾博表示,中德双方在智慧农业领域的优势具有互补性。“德国在机械制造和生物技术领域十分发达,同时在环境保护、质量监管、管理体制方面经验丰富。而中国的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的结合成果显著,数字化进程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德国可以向中国借鉴很多经验。”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学术交流是德国与中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开展合作的好方式。”延斯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