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看病的大专家

“您今天药吃了没得?每天早上7点必须把降压药吃了。”

“平时吃的药拿来给我看看。”

“您去左边第一位医生那里测下血糖。”


【资料图】

……

7月12日一早,贵州省晴隆县腾龙街道大兴田社区安置点的卫生室外人头攒动,由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发起的“康复健康小屋暨中国志愿医生行动·2023贵州站”在这里拉开序幕。长长的办公桌拼接成就诊台,“康复医学及理疗科”“普通外科”“老年病或呼吸病”等每个桌签都代表一个科室,前来就医的当地群众一大早就在卫生室门口排起长队……

这天,由来自全国多地的十几位医生组成的贵州行动二队在大兴田社区,身着带有中国志愿医生标识的白色短袖并肩而坐,从早上8点一直坐诊到中午12点。

“这次义诊我们组织神经科、康复科、内科、呼吸科等10多个专业领域的医生,不仅能为贵州脱贫地区的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的健康问题,也是对我们捐建的康复健康小屋进行跟踪,此外也为更好整合省、市、县各级医院资源,为乡村带来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终身名誉会长凌锋教授告诉记者。

顶着炎炎烈日,义诊从7月12日持续到7月14日,五个小分队的志愿医生分头奔波于晴隆县、望谟县、关岭县等13个县(市)的18个村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计义诊1920人次。

志愿医生问诊在乡村

7月12日下午的义诊还没开始,在织金县惠民街道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里,人头攒动。

“以前总觉得我身体挺好,没啥大问题,现在岁数大了,时不时头晕,医生让我多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好在现在搬到安置小区,下楼就能到卫生室,隔三差五就来测一下血压。”70岁的张怀强是惠民街道的搬迁群众,从山里搬出来后,不仅孙女上学方便了不少,自己有个头痛脑热,看病也方便多了。

“当志愿医生确定到织金县的行程后,我们通过政府下发义诊通知,统计群众的病症种类以匹配相对应的医生,为针对性解决群众看病问题做好准备。”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肖杰告诉记者,“惠民街道安置小区约有近3.4万名搬迁群众,我们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近50名医护人员,除了这次协助志愿医生义诊,平时我们也组织大家线上学习志愿医生的视频课程,这对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提升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已经组建6年。2017年,时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与胡大一教授携手发起成立中国志愿医生队伍,旨在通过“调研、解决、带回、培训、联络”,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家义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学科对口长期援助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当地组建一支“走不了的医疗队”。如今,全国已有6000余名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这些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各个医学领域的资深大夫定期组织起来,下沉基层,为脱贫群众义务提供诊疗服务。

7月13日下午,晴隆县茶马镇坪寨村室外义诊点,顶着骄阳烈日,参与义诊的10位志愿医生早已汗流浃背。

“您这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得赶紧住院,再不进行治疗极有可能导致骨髓炎,严重点甚至会出现瘫痪的危险。快给我一些消毒碘伏和纱布,赶紧联系省医院杨院长,尽快安排老人住院治疗,姓名、电话、住址信息全部留好,马上跟进落实。”在坪寨村义诊点,来自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赖智文在接诊一位70多岁老人时,发现老人腿部伤口已经呈现深黑色,且伴随恶臭,便立刻进行清洗并与有关医院联系安排住院救治。

“您母亲的肿瘤已经很大了,要赶紧手术,现在吃饭吞咽都很困难,手术做完后应该是可以完全康复的。”7月14日上午,在望谟县平郎新区卫生室外,颈部肿瘤比面部还要大的杨妮大娘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凌锋教授现场拨通杨妮小儿子的电话,沟通、安排治疗方案。“我们刚跟省医院领导沟通过,医保可以报销70%的费用,要是另外30%有困难的话,看看基金会能不能解决部分费用,你们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活动现场除了50余名来自全国三甲医院主任、副主任医师组成的5支义诊小队,为了解决乡村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群等“看病难”的问题,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还利用“修正健康”APP建立线上问诊公益群,通过医生免费问诊和慢性疾病管理服务,解决边远地区群众的问诊需求。

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程宏表示,希望通过中国志愿医生团队的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帮助,让每一个微小的行动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两病中康”解决看病难题

通过多次义诊,中国志愿医生已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两类慢性病在农村的发病率有了基本了解。“管控住这两点就能控制住70%以上的疾病。”凌锋说。

“双手交叉,两腿弯曲,身体前倾,慢慢站起来……用好康复器材,胳膊轻松些,慢慢就可以活动了。”44岁的望谟县平郎新区搬迁群众马金贵(化名),前些年因为脑梗导致身体偏瘫,近几年一直在家中休养。在得到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专家陈国旗诊治后,他原本无法动弹的胳膊已可以缓慢伸展。陈国旗一边进行康复训练,一边还不忘给观摩的村医黄昌林讲解康复训练的手法和技巧。

“在解决乡村群众的健康问题方面,我们以‘两病中康’为切入点,‘两病’就是糖尿病和高血压,‘中’和‘康’是指中医知识和康复治疗技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能解决乡村地区70%以上疾病的治疗问题,防患于未然应该是健全和完善乡村医疗体系建设的主要抓手。”凌锋向记者介绍。

目前,康复治疗已成为凌锋教授和公益基金会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自2021年以来,为避免村民因病返贫致贫,让需要康复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在脱贫村,特别是易地搬迁安置点,依托村级卫生室,捐建“康复健康小屋”,提供康复器材设备、培训当地村医队伍,确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康复治疗服务。

“康复健康小屋大概30平方米左右,有常用康复器材及诊疗设备,能够满足简单的慢性病防治需求,方便村民就近治疗。”凌锋告诉记者,“基金会计划主要把小屋投放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所选村庄必须满足村里人口不低于1000人、配有2名村医的要求。符合这些基础标准,康复健康小屋才能建得起、用得上,这个计划才有可落地性。”

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结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目前已在贵州、江西、河北、黑龙江、河南等13个省的230个乡村捐建了230个康复健康小屋。同时,中国志愿医生的足迹已遍及200多个脱贫县,直接诊疗服务3万多人次,免费手术百余次,培训村医1万多人,建立192个工作站;通过对村医进行康复技术指导,总受益村民达12万余人次。

希望建立村医服务长效机制

7月14日,也是望谟县平郎新区卫生室义诊的最后一天,一位坐着电动轮椅来义诊点的老大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今年已经72岁的杨昌美,是参加过抗美援越战斗的工程兵,负责战场上的工程勘测,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病。虽然退伍后回贵州做过关节融合手术,但右腿无法正常行走,自此便坐上了轮椅。

“其实术后如果做好康复训练,是完全有可能恢复走路功能的,但杨昌美的术后训练并不好,时间一长,腿部功能逐渐萎缩,失去行动能力。”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马立武,一边反复查看杨昌美的X光片,一边和当地村医王小虎交代,“以后用好康复器材,是能够缓解腿部僵硬的,再配合一些针灸理疗,甚至不排除以后能正常行走。”

显然,要想打造一支过硬的村医队伍,不仅需要常态化的培训,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康复小屋有些设施村医并不是全部都会用。”

“平时病人较多,村医抽不出时间做康复治疗。”

“部分村医并不重视健康小屋,并且群众也不知道。”

“部分村医在接受完培训后,考入市里待遇更好的医院,村里留不住人才。”

……

在义诊期间的最后一晚,五支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召开总结会,大家一致谈到了当前康复健康小屋、村医队伍面临的实际问题。

“因为健康小屋的设施器材都是公益捐助的,所以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村医也没有任何收入。”当被问及健康小屋是否收取费用时,望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回答说,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对健康小屋实行免费诊疗。

“归根结底,我认为是村医的激励机制问题,康复健康小屋我们是公益捐赠,但村医的诊疗工作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最好能纳入医保报销,这样既不增加群众负担,又能激励村医去学好、用好康复健康小屋的设施器材,真正能帮助有需要的老百姓。”凌锋表示,“只有帮助各地打造一支过硬的村医队伍,建立‘县招、镇管、村用’的村医队伍制度,才能落实好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到最基层,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构想,从而惠及更多百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