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受精恢复新机制


(资料图片)

植物花朵里的雌配子受精失败后,胚珠会吸引额外的花粉管运送来新的精细胞,以确保受精成功。早在1904年,人们就观察到了植物这一极具生命力的现象——受精恢复。然而,植物如何感知雌配子受精失败进而启动受精恢复,成了延续百年的科学之问。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研究组发现了雌配子直接通过分泌花粉管吸引信号恢复受精的机制,回答了这一问题,也为回答自然界一些物种在进化中丢失助细胞提供了线索,并为通过人工授粉挽救濒危物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被子植物的胚囊被包裹在胚珠中,一般包含两个助细胞、两个雌配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中央细胞)、三个反足细胞。过去20年的研究发现,助细胞分泌花粉管吸引信号,在植物受精中发挥重要作用。李红菊研究组发现通过生物技术获得的缺失助细胞的胚珠,可以不依赖助细胞就可实现受精恢复。

李红菊研究员和杨维才院士的早期研究工作已证实,中央细胞参与花粉管吸引。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分析方法,在体外条件下筛选出SAL1和SAL2这两个具有花粉管吸引能力的信号分子。在体内条件下进一步证明它们具有花粉管吸引能力,并且SAL1/2能够直接结合在花粉管的质膜上。研究人员发现,SAL1/2在受精前定位于中央细胞。当助细胞吸引能力缺陷或者在受精过程中被突变花粉管破坏时,SAL1/2就会被定向分泌到胚珠珠孔,到达株孔外的株柄上。

为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缺失SAL1/2功能的拟南芥突变体。实验结果显示,在受精恢复机制中,中央细胞SAL1/2花粉管吸引过程,与已知的助细胞花粉管吸引过程在保障受精功能上存在功能冗余,SAL1/2是雌配子控制的受精恢复机制的主效因子。

李红菊研究组最终证明,SAL1/2在助细胞失效时被分泌到珠孔外,发挥吸引花粉管的功能,也直接证明了中央细胞通过分泌SAL1/2直接参与植物的受精恢复机制。

此外,研究团队对拟南芥的近缘种琴叶拟南芥开展了类似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这表明中央细胞通过SAL控制植物受精补偿的机制在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