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道:“情”字托底打开民心“锁”
近日,家住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港云里社区四新里38门103室的刘鸿魁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网格员刘阳就是我心中的‘小太阳’,他帮我解决了多年的心病,屋里亮了,心里也热乎了。”
(相关资料图)
刘阳入户调研时发现,因窗外一棵高大的枣树遮住了阳光,失独丧偶独居的刘鸿魁家里阴暗,老人不开心。经过社区党委和刘阳耐心细致的工作,经过几次协商,最终邻居同意移除私种的树木,久违的阳光让刘大爷特别开心。如今,刘大爷成了社区的“铁粉”,作为社区的老党员、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港云里社区由4个自然小区、10个网格组成。记者看到,网格员、社区民警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在负责网格的楼栋宣传栏中公示,亮明身份、强化责任。社区通过不断提升网格员排查解决问题隐患的能力,打造社区治理“全科网格”。
但光靠网格员自身远远不够。群防群管,有效激活了社区治理“一池水”:10个网格均建立居民微信群,成员包括楼栋长80人、志愿者228人等群防群治力量。微信群里,大家讲政策、作宣传、唠家常,初步形成了“1+1+N”的群防群治管理架构。社区党委要求网格员“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问题发现、上报、批转、处置、核查、结案的闭环管理机制。
天津市开展“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居民吹哨、社区报到——社区吹哨、街道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三级吹哨报到体系在港云里社区完美体现,百姓的事办得更快、解决得更好。
网格作主力、群众来助力、部门更鼎力。在港云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茜看来,搭建协商议事会、群众汇报会“两大平台”,激活社区微细胞,完善民忧菜单、民声板凳、民情地图、民意闹钟和民心钥匙“五个项目”,能够激发治理活力,实现“1+1>2”的效果。
民忧菜单是在接访民众时建立“菜单式”服务,微信群里反映问题和诉求,网格员建立菜单台账,办理进度和结果及时向居民如实反馈;民声板凳即入户走访要多坐群众的“板凳”,让他们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收集更多民声,还要让更多群众坐在红色议事厅的板凳上抒发民意;民情地图“画什么”、需要“怎么画”,《社区楼门图》《社区区域图》《组织体系图》《重点人员图》《问题清单图》等,社区党委班子了然于胸;“民意闹钟”机制让办理进度和结果及时反馈,形成了小事网格员办、难事街道办、复杂问题各部门共同办的工作格局……
停车难是社会普遍性问题,在老旧社区尤其突出。但有车家庭、无车家庭、一楼居民、常住户、租户的诉求意愿不同。家住港云里37门的居民郑贵春是热心志愿者,帮助社区收集群众反映的私占车位等问题。社区党委会同物业公司对小区内外现有车辆及停车资源进行了多次调研,探索“参与式协商”议事模式,创造性地设立“红色议事厅”,让居民说问题、提建议、找方法,打造起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平台。议事协商会、群众汇报会平台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的意见,达成“以居民为主、分类管理、限量进入、错时停放”的共识,这个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最终有了满意的答案。
如今,有了线上线下两个“红色议事厅”,居民已经习惯“有事好商量”。港云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梁晓岩说:“有时候不用等我们牵线,热心的邻居们自己就出手把问题解决了。”
基层治理要以“情”字托底,带着情感做工作,通过贴心服务打开民心“锁”。孙茜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把居民的事当成大事、急事、自己的事,真正成为居民的知心人。她说,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一步一步把“红色议事厅”的探索做深做实。(本报记者 张原 李宁馨)
《人民政协报》(2023年01月17日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