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籍记者看两会丨世界需要中国这样的活力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5%左右——当中国在全国两会上公布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时,国际舆论为之振奋。而我,则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在港口城市天津看到的景象。
在天津机场,每隔一会儿,就有一架飞机呼啸加速,腾空而起。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的中国经济,也正引擎轰鸣加速前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大国际影响。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前不久的预测与中国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谋而合。穆迪同时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可能仅增长0.9%,欧元区增长0.5%。
(相关资料图)
去年底以来,众多国际机构不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从今年前两个月的实际数据看,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信号更为显著:1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4.5%;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2.6%,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无论在哪里,机场和车站都是观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两周前,我去距北京100多公里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探访中国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后交通运输业现状如何。
天津是华北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外贸口岸,人口超过1300万,比古巴全国的人口还多。连接北京与天津这两座超大城市的,除了高速公路,还有城际铁路,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
从北京南站出发,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天津市中心。我在工作日的晚高峰出发。刚登上通向北京南站的地铁,我便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人太多了。这个春节过后,北京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从来不减。而眼下,迅速复苏的经济意味着更多工作机会。
次日在天津机场的采访强化了我的这一感受。候机大厅人流如织,值机柜台排起长队。爷爷奶奶抱着可爱的孙女第一次坐飞机,他们要全家出游。
在行李等候区,刚落地的天津市民王岩先生热情地向我介绍去泰国的直航班机有多方便,他刚带着妈妈享受了一个美好假期。
运输业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强势复苏的一个缩影。今年中国春运期间,全国的人员流动量达到惊人的47亿人次。
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需要消费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报告还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报告的内容与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我曾到甘肃陇南锦屏村采访。这个偏远的西部山村曾经长期贫穷落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村民通过发展油橄榄产业致富。我还记得一位名叫贾永祥的村民。他曾经一年劳作下来只能勉强果腹,现在已经在村里新建了三层小洋楼,在城里也有两套房子。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过去10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全面实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未来1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8亿,将进一步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还源自完备的工业体系、稳定安全的供应链和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同时,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融合。
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暖流早已越过太平洋。兔年春节期间,智利车厘子继续成为中国人走亲访友的热门礼物。我把这一发现发布到我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有网友评论,整个产业链的劳动者都因此受益。
在距中国2万公里之遥的智利,2011年以来车厘子种植面积增加约4倍,产量的约九成出口到中国。来自智利的行业数据显示,虽受到疫情影响,但2022年智利车厘子对华出口额依旧增长8%。
智利的果农、泰国的海滩、巴黎的奢侈品商店以及跨国企业、各国央行……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强劲回升带来的利好。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以反弹之势拉开了兔年的序幕,如此开局表现提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实现更强劲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0年来,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今年中国提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印证了之前不少经济专家的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
全国两会释放了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信号。一个正饱受通胀与衰退困扰的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国这样的活力。(作者为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