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赣南粮仓”如何一减双增 每日信息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东山镇种粮大户在进行工厂化集中育秧。

一种量身定做的农机购置政策能为稻农降低多少成本?在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全区整合涉农资金3500多万元,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购机后直接报账,使农机代耕等社会化服务一亩降低30元。

一块硒含量高达3mg/kg的富硒土壤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品牌大米?在江西赣州市会昌县,独好的富硒土壤孕育出的“会昌富硒大米”,卖到了6.8元/斤的好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场景只是江西“赣南粮仓”赣州市早稻生产的缩影。在种粮成本“地板”抬升和惠农补贴接近“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赣州市积极破局解难,从生产端、销售端发力,致力于降低粮农生产成本,走出了一条“生产增效、品牌增值”的路子。在4月早稻生产的农忙时节,记者深入赣州田间地头采访,探访“赣南粮仓”的这条路子是如何蹚出来的。

生产端:全闭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种一亩田需要多少成本?赣县区湖江镇种粮大户叶才贵直言越来越贵。

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种田,水稻种植人工成本400元/亩,种植500亩水稻最低需要支付25万元人工工资,加上土地租金30万元以上,仅这两项,就要支付成本55万元以上。再加上种子、农药、化肥、薄膜等要25万元,生产成本在100万元左右。而水稻亩产值2000元左右,500亩水稻产值也就在100万元左右。扣除成本,最好的结果也只能保本。

“从一粒种子到一粒谷子,中间近10个生产环节成本节节上升,高成本成为农民多种粮的‘拦路虎’。”叶才贵反映。

如何破解水稻生产成本高的难题?赣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刘建华认为,政府、社会、个人必须协力在“两端”发力:一头是生产端,要在耕、种、防、管、收、运六个大环节环环降低成本,形成水稻生产降低成本的全闭环,让生产成本降下来;另一头是销售端,必须在稻米精深加工上做好稻米品牌文章,“储加销”全链条打造优质品牌大米,让粮农效益提上去。

降本增效不是一句虚话,包括赣县区在内的赣州各县(市区)政府和粮农说到做到。浸种育秧是早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降低成本就从此开始。4月初,在会昌县麻州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大户们正在一个大池子进行浸种。一格池子能浸种1000斤,比起传统浸种,一天能省出半个工。

浸种之后要开始育秧。“秧好一半禾”,秧苗的质量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升秧苗品质和降低育秧成本,赣州市政府规定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的乡镇至少建有1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工厂化育秧相比大田育秧,不仅出苗率高出10%、秧苗长得更高更粗壮;而且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一亩田可以少2—3人劳作。”叶才贵说,他种了500亩早稻,可减少100个劳力的人工成本。

一边工厂化育秧,一边进行机耕。近年来代耕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在赣南区县,代耕一般需要120—160元/亩。而要降低成本,重点是出台政策激励更多农户购买农机,形成有序竞争。赣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宗健介绍,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叠加补贴6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外,赣县区还整合涉农资金3500多万元,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购置农机后到区农业农村局统一报账。这样一来,由于农机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降低了社会化服务成本,代耕一亩田可以降低30元左右服务费。

湿稻谷烘干补贴160元/吨,稻谷运到粮库卖补贴运输费10—50元/吨……赣县区“真金白银”支持水稻生产,这样的补贴力度在赣州少有、在江西全省罕见。

除了水稻生产各环节的单项补贴,赣县区还对规模种稻进行补贴,种植100亩以上、500亩以上水稻两季分别补贴120元/亩、400元/亩。湖江镇松树村脱贫户张祖峰去年本打算只种植85亩水稻,湖江镇镇长袁巍伟上门做工作,引导张祖峰种植了100亩。达到了100亩,张祖峰增加了20元/亩的补贴。“增领的2000元补贴能干什么?可以拿来购买复合肥用作15亩左右的底肥。”张祖峰说。

正是因为全闭环提高种稻的积极性,作为赣县区的产粮大镇,湖江镇早稻面积从去年的8000亩增加到今年的1.2万亩。

销售端:全链条打造赣南大米品牌

一种脐橙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这就是赣南脐橙的品质和品牌魅力所在。从赣南脐橙身上,赣州农业农村等部门找到了赣南大米品牌赋能的强大动力。

“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愈显突出,关键原因在于农产品过剩、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溢价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品牌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农产品不仅看产品质量,更注重品牌影响力。”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晖认为,唱响赣南大米品牌核心要打好“富硒”牌。

会昌不是产粮大县,但县内富硒资源丰富,有富硒土壤约128.12万亩,是全国30多个富硒地区之一。2022年,会昌县开创“1155”的富硒产业发展思路,投资3.2亿元打造“会昌独好·小密硒谷”产业园,高标准种植富硒水稻,2022年富硒大米产量达300万斤。

全链条打造品牌大米从生产环节开始。会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富才介绍,在生产端,会昌引入京东农场生产标准,通过与赣南科学院合作开展富硒品种筛选、天然富硒土壤改良和富硒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创新等攻关,采取“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五级主体经营合作模式,确保富硒大米的质量,达到生产标准化。在销售端,会昌利用京东的平台开展营销活动,稻米基地产品统一使用“京东农场”品牌以及“会昌独好”区域公用品牌,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

“会昌独好”品牌富硒大米给会昌带来了独到的收获,2022年带动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西江镇种粮大户杨华南的大米,在取得大米富硒产品认证后,每斤价格从3元上涨到现在的18元,销售额达100多万元,优质品牌大米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江西产粮大县于都富硒土地面积约1012.53平方公里,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2%,在赣州1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福介绍,为了全程打造富硒大米品牌,于都县农业农村局持续推进扩面种植、产品研发、标准编制、营销推广、品牌建设“五大行动”,“于都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获评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我们公司在梓山镇种植了800亩富硒水稻,5公斤装品牌大米卖到了98元的好价格。”于都县水燊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说。

宁都是全国产粮大县,宁都“虔农”富硒大米通过打好“富硒”牌,市场价高达86元/斤,实现了品牌赋能。

大米优品倒逼赣州全市18个区县引导粮农在多种多产基础上追求优产优种。会昌县超过六成的水田都是小块田,但机插秧率超60%,今年早稻生产超任务完成1000多亩。“为了优产优种,我们是上下联动。在县级层面,推行早稻生产县领导‘既包亩数、又包亩产、更包质量’,县委书记、县长包领早稻生产任务1000亩。在县领导的带头下,粮农铆足了劲头发展粮食生产,动员老表种、组织大户种、合作社兜底种,切实增强了种粮积极性。”李富才说。

4月中旬,记者在会昌县麻州镇齐心村春耕现场看到,刘文彬、曾胜兰夫妻俩正驾驶小型旋耕机在一两分小块的田地里机耕。由于是山区田块小,难以掉头的旋耕机时常“抛锚”,刘文彬加紧维修农机,曾胜兰则忙着整理秧苗,泥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但春时优产夏时丰收优价,粮农们再累再苦也愿意。“我今年代耕600亩田,自己还种了6亩多早稻。产品牌米、算丰收账,哪怕一分田我们都不会抛荒。”刘文彬溅着泥浆的脸上绽开了笑颜。

关键词: